兽医从业18年,他曾向人医二甲、三甲医院学习核磁共振-新瑞鹏百人百佳李晓坤

2020-11-27 620

他从事小动物临床医疗工作18年,擅长CT、核磁影像学诊断判读和内科、猫科、老年性疾病。曾获得2015年“西南地区宠物医生联合会杰出兽医”,2017年“四川省优秀青年兽医师”等多个荣誉称号,是国内最早学习并从事磁共振及CT影像扫描判读的兽医之一,对高、低场磁共振成像技术经验丰富,先后获评新瑞鹏“专科百强”影像科名医、集团抗疫最美逆行者"二等奖"等殊荣。

 

本次百人百佳访谈嘉宾是来自新瑞鹏维特(深圳)动物医院的运营副院长李晓坤。

 

通过人医系统,摸索中慢慢起步

大家好,我是李晓坤。

 

2000年,我从西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2003年进入宠物医疗行业,2006年独立创业在成都自营医院十年。

 

凭借一张桌子、一根听诊器就可以看病的宠物医疗年代,传统的宠物医疗技术诊断方法也可以给我带来好的生活,古人说“少不入蜀”,经营自己的2家社区医院,我过着一种典型成都人生活,十分悠哉。

 

但是时代在发展,行业也在发展,一个病例撞醒了我。2013年左右,接诊一只瘫痪哈士奇。我凭借经验诊断是腰椎的问题,很大的几率是腰椎间盘突出。客户询问治疗方案,我告知可以采用中医针灸理疗的方式进行诊治。客户询问我康复几率有多高,我却给不出一个明确回复。后来这位客户带着他的狗去了北京,经过核磁共振诊断后,确定是腰椎间盘突出,北京的医院采用外科手术,进行开窗和减压术治疗。预后良好,这只哈士奇大概一个月左右站了起来。

 

这个病例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安逸的生活环境丢掉了我从事宠物医疗行业的初心。满足于一个全科医生生活,其实我已经到了技术瓶颈,继续这样下去,技术不会再有发展。后来我通过各种自学,参加各种培训,希望找到提高技术的路。

 

在这期间,我的老师邱贤猛给了非常大的帮助,也是他给我点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希望走能上专科技术的道路,能在技术上面有所发展,就需要放弃一些东西。2015年我做了一个决定,将自营医院转让给徒弟,放弃私人经营者身份。回到邱贤猛老师旗下,进入新创立的心之旅动物医院(现为成都新瑞鹏中心医院),也是当时成都最大的动物医院,只作为一名动物医生专注技术提高。

 

进入心之旅动物医院,最早的专科方向是猫科和内科,因为心之旅要上CT和核磁共振设备,选派了医院包括我在内的3名医生外出学习设备操作。这可能是除了X光和B超以外,我第一次接触到高端影像。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高端影像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也是我学习磁共振和CT领域的一个启蒙阶段。

 

这期间邱老师也给予我非常大的支持,因为高端影像学在动物医学临床上也是启蒙阶段,我想学但是国内能够给予临床指导的老师实在不多。优秀的临床影像医生当时也都在北京、上海,实地学习也有困难。后来邱老师和我自己另辟蹊径,联系了川渝地区的几家人医医院,采用我脱离临床的学习方式,花了一年时间对核磁共振和CT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开始自己的影像专科之路。

 

因为高端影像在国内宠物临床医疗的应用起步也非常晚,没有前人的指导,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摸索,积极向外伸出触角:包括跟高校老师和行业专家合作,不断和人医医院的影像主任医师,沟通、探讨,慢慢的,在核磁共振和CT诊断上,我也算逐渐上路了。

 

包括现在,我也没有放弃过和各界老师的探讨,学无止境。

 

寻找突破,不断打破技术瓶颈

 

在成都心之旅动物医院,由于消费环境的原因,核磁共振、CT病例量和一线城市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工作几年以后,我再一次陷入技术发展瓶颈。

 

2017年底,我接受当时南京的艾贝尔动物医院石风春董事长(现也为新瑞鹏大家庭体系)的邀请去了南京。这一次,我又在宠物医疗高端影像领域,打开了一块新地图。和石总一起为新建的南京艾贝尔动物医学中心,引进了中国宠物医疗界的第一台超导1.5T的磁共振。艾贝尔动物医院中心引进的上海联影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是现在人医三甲医院常用的一款。

 

设备的提高让很多人医方面的影像检查技术,比如磁共振心脏检查这种人医医疗流程的金标准都可应用到宠物临床上,因此在南京艾贝尔工作期间,我开始一步步尝试着把人医医疗技术带到临床应用中来,最先就从宠物心脏磁共振影像入手。当时也得到了南京农业大学杨德吉教授和姚大伟教授的支持,以及南京当地一家三甲医院的影像科主任医师帮助,他们也给了我很多临床指导。在此合作期间,我们和南京农业大学影像专业一起合作的核磁共振以及CT应用下的病例模型,在南京当下还算是一个小小的技术飞跃。

 

不过由于南京当地城市环境比较保守,我从小所在的成都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方,我实在不适应南京。这个关口,机缘巧合联系上林老师,201971号,我入职新瑞鹏的深圳维特中心医院。

深圳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城市,除了家乡成都,我目前最喜欢的城市就是深圳。但是深圳房价比成都高太多,不够宜居,哈哈。

 

可复制化的专科团队是深度医疗的核心

兽医是一门生命科学,只有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深、越远,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才越多。像我之前在心之旅,主要是看内科方面的疾病,偶尔做做磁共振、CT

 

但是在南京、深圳,我可以把高端影像和多个专科综合运用起来。例如神经外科就得到长足发展,外科结合影像诊断,再加上康复治疗,这一系列流程下来之后,完成一个个病例,让客户满意,我觉得这就是技术在个人价值能力层面的体现。

 

根据深圳维特中心医院的统计:过去一年,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10月份,我们医院影像诊断病例总共545个,基本上都是转诊病例,我个人病例数差不多也是560个左右,基本上80%都是转诊病例。神经外科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我们一共做了30多例,只有3例预后不良,总体来说,这个治愈率已经超过了国内现有文献统计。

 

因为深圳维特定位为转诊中心医院,就转诊病例这一块,并不是一个人多有能力。

转诊病例本身,第一是动物主人对初诊医生的信任,才有机会转诊,再由我们医院,通过我的影像学诊断,然后由我来组织,请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我们一起对这个病例进行一个综合的处理和治疗,最后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医院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医疗团队的重要性。诊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后边不用说,根本没有机会;那如果我只能诊断,不能手术,那也意义不大,基本就到这停止了;如果有诊断,有手术,麻醉不好,因为我们有很多病例,都是十几岁的动物,如果麻醉不能保证安全,也等于零。我们每一个人在医疗的流程中保证每一个环节的精准性、安全性和完美性,才能达到一个好的预期效果。

 

维特医院里的秦毅医生,他做麻醉,做外科的徐晓林医生,我们3个人就组成一个神经外科方面小组合。我个人看法,往后的发展趋势,像这种有机的医疗小团队、小组合,它其实是可以不断扩大和复制的。像以前,我们兽医是大而全,现在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而且医疗的发展趋势也是专而精。

 

想要做得更专精,例如我只需要在影像科诊断这个方面做到最好,给予外科足够的指引,外科医生只要在他的领域做到最好,麻醉医生在他的模块做到最安全。这样一环扣一环,可以发展延伸覆盖很多病例,然后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合作,去拓展更多这样的团队。

 

未来,这样的专科团队是可以复制的,也是决定行业深度医疗长远发展的核心。

 

核磁、CT的影像科进阶之路

关于核磁共振,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临床医生,你不用研究核磁的原理,你只需要记住水在T1下是黑的,在T2下是亮的,脂肪在T1T2下面都是亮的,这样,大部分的问题,你都可以简单看看。

 

但是如果作为专科核磁共振诊断的医生来说,你需要了解T1WIT2WI是怎么来的,它呈现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氢质子的自旋和进动,产生了我们磁共振的技术条件。因为氢质子在机体里面是足够多,同时它也是带有正电荷,可以通过他的自旋产生电流,有了电流就有磁场,有了磁场,在切割磁力线的情况下,可以被我们侦测到电流,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磁共振的一个原理。但如果要研究T1T2的图像,这里面会涉及到微积分和量子力学,深奥很多。

 

磁共振和CT这个领域,在人医系统,现在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创立了更多的检查检测和扫描技术,针对不同的疾病,有一个诊断的系统标准。

 

作为高端影像领域医生来说,我最欣慰的时候,是看到瘫痪的动物,诊断发现椎间盘突出、脊髓炎之类的问题,通过我的鉴别诊断,然后通过精准治疗,最后它能够站起来,走着离开医院,宠物主人开心和高兴,对我来说就非常满足了。

 

对于医疗高端影像领域来说,研究核磁和CT的人员缺口非常大。拿人医的数据来说,人医科室人才缺口最大的,第一个是儿科,第二个就是影像科,人医影像科的人才缺口目前是70万人。

 

北京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影像科主任杨振汉教授,也是GE的磁共振大家,GE公司特邀专家,他曾经做了一个磁共振原理的基础讲座,讲得特别透彻。我有一套他的讲座视频,曾经发给了多个人看过,都是有意向跟我提说想学磁共振,但当我把这套视频发过去之后,几乎都选择了放弃。

 

对于新技术的推进,我是有动力的,另外在医疗市场其实也有很好的反馈。像前段时间有过来咨询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例,客户表示如果不是疫情的原因,他可能带着狗去日本找某某教授做心脏手术,但是国内目前就心脏手术,据我了解,还停留在介入层面,像心脏开胸手术、心脏停跳、叶克膜ECMO的使用等这些技术和应用,在动物临床上面国内还是空白。

在神经科领域,其实高端专科方面的学习还是需要找到良师益友。比如说,我就很佩服集团顽皮家族的林毓暐老师,我也听过林老师讲课,他的神经学专科方面的造诣很高。因为我在神经学方面不是系统学习出身,国内兽医学早期也没有有神经科这方面的专科,都是自己不断探索和学习。林毓暐老师作为德国汉诺威兽医学院系统出身的博士,我也经常跟他交流,包括有一些疑难病例,通过向他请教,从他那得到的启发也是不少。

 

兴趣和坚持都很重要,只有更多的人才愿意加入到高端医学影像诊断领域来,不断地去研究,去推动技术的发展,我们才能做得更好。仅靠林毓暐老师或者集团的另外几位专家,不管牛不牛那都是推不动的。一定是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更多对这个专科感兴趣,并且在临床上热忱坚持的人加入,才能把影像科这个专科做得更好,不断地往前推进。

 

谢谢!